close
八宗綱要筆記(7-2-1)八宗綱要筆記(7-2-1) 2011/3/19 講師:上如下正法師  整理:筆耕組 *筆記內容係依語音檔所記錄整理,若有疑問請參考影音檔或語音檔,一旦發現任何錯誤,請不吝指正,以裨益同學。 l 剛才有一位居士問到開光的問題,世間確實有這樣的一個說法,就是說假設我們的佛像在沒有經過開光,可能會有一些鬼道眾生、鬼神會佔據入住,那我們拜佛就等於拜鬼,他會作祟、會危害。道教在製造神像時底下會挖空,要抓一隻蜜蜂(必須是蜂王)或是一隻蠍子,反正就是比較兇猛的,然後活活的把牠塞在裡面後封起來,據說神像就會比較靈。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對佛像有一些錯誤的觀念,認為這個木頭或石頭的佛像要開光過,而開光過就好像貼了證明一樣,這個只有佛能住,就像佛已經住在裡面了,那沒有的話就總是覺得怕有人來佔據。我們已經講過,尤其唯識特別重視,一切唯識所現,一切其實是心的作用。為什麼有人誦地藏經老是感覺到那些鬼的存在?我跟大家講過,因為他念到鬼的時候就想到鬼,因為經中有提到很多鬼王…,然後講地獄怎樣…。人習慣了恐懼,恐懼會加深執著,你越怕就越想、越想就越怕,那往心深處就扎根…,就有一種莫名的恐懼越想就越怕、越怕就越想。所以包括鬼神這個東西都是心召感來的,他絕對不是你燒香叫他來的,佛也絕對不是你燒香叫祂來的,只是我們透過燒香這個動作,我們有一種呼請的心生起,你即使不燒香你呼請衪一樣,你的心相應衪就來。那鬼神基本上就是比較飄渺虛無,所以鬼神特別沒有安全感,他要依附,他覺得很空虛,鬼神空虛感是重的。比如玩碟仙,你不必做什麼,只要心那樣他就會來;有些筆仙就用筆;有些米仙用米,所以石頭有石頭公;樹有樹王爺,那個都不是樹做王爺、石頭做神,是依附,有人需要,他就藉這個需要依附,依附在各個東西上。比如說這個滑鼠,你拿回去拜,三個月它就有一個滑鼠公,你不相信啊?有啊!真的,一樣啊!  這個是什麼問題?是心的問題,重點在於心。所以為什麼有人誦地藏經誦一誦總是覺得有東西存在?因為你念到鬼那個地方你就會特別覺得,因為人生而怕鬼。但是人其實不需要怕鬼,就跟大家講過,人的福報比鬼大,你要做不好才會做鬼,做的好你要做人耶!所以鬼是在三惡道裡面,那你為什麼要怕他?那因為你的恐懼才讓他趁虛而入,因為你的恐懼就變成一種呼喚、變成一種呼請。所以你看地藏經前面念那麼多菩薩、那麼多天神,你為什麼都不感覺衪們存在?為什麼念到後面那些鬼王的時候你就老是覺得他們存在?這個問題就來了,唯識所現。假設你有這種觀念,覺得這個寺廟、這個佛像沒開光過,有可能有一些有的沒有的來住,心是一種力量,你的心這種力量轉越強他那種力量就滲透的越強,所以我們要讓我們的心正面的,我老是覺得我不好…我就真的覺得不好喔!  以前有個佛教徒去參加佛七,老是覺得自己快死了,我快死掉了…念沒多久就真的倒在那不起來了,沒有辦法起來,為什麼?心的力量。心的力量是很大的,尤其你那種心相續,一直轉一直轉,力量就越強,所以要讓你正念向前,一直保持正念,那種不好的就沒辦法趁虛而入。  佛法是訓練你保持正念,可是你的知見不對的話,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不好的地方去,不好的地方當然就是因,它是一種緣,就會召感不好的因,就會成熟不好的因。你也不要以為說這個佛像、那裡的觀音菩薩比較靈,觀音菩薩就是觀音菩薩,沒有那裡的觀音菩薩,祂不會說在苗栗比較靈,到了台北就不靈了,這樣祂不叫觀音菩薩。靈不靈是由你虔不虔誠引起的,並不是觀音菩薩靈不靈,是你虔不虔誠,你說苗栗的那個特別靈我去苗栗拜,也沒錯啦!但是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。這是因為大家的心聚集在那裡,在那裡你會感覺特別殊勝、特別虔誠,跟你講比較靈你就特別虔誠,你那種祈求的心特別不一樣,是由這樣引發你虔誠的心,你容易感應到。如果你那種虔誠拿到你家,同樣那個心去拜,我跟你講同樣靈。佛教裡面講:佛法不是三家村裡面的那個土地公,做個樣子而已,不是的。你必需要有智慧灌入、要活用,如果沒有就是表面,跟著世間轉,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,你完全沒有得到佛法的智慧,這樣學佛真的是要學到驢年,等不到那一年。佛法剛開始當然都是仰信,從情感而入,好像阿難一樣,感覺佛好莊嚴、好偉大,但是你不能靠佛加持,你要學習佛法不是要得到佛的加持,真正的加持是法的加持。你說開光,什麼叫做光?智慧就是光。光的作用是什麼?可以讓你看清楚。比如說這裡如果燈都暗了,我就不曉得書在那裡?裡面的字我都看不到,我走出去可能碰到牆,但是有了燈我就知道門在那裡?我出入無礙。光的作用是照明,智慧就是光,它的作用就是照明,讓你看清楚真相,知道要從那裡出門、那裡進來?…,這個就是智慧,光明就是智慧,開光是開啟我們自信光明、我們原有的光明,讓我們跟著佛法學。所以說: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,因為有了經典就有成佛的方法,經典記載的是成佛的方法,有了成佛的方法就有成佛的人,因為有人照那個方法去修就成了佛,不就是即同有佛?你不要以為每一部經典都住了很多尊佛,不是這樣子的,它是成佛的因,從因地來講即同有佛,三寶裡面是以法為中心,佛為什麼叫佛?是因為祂叫釋迦牟尼佛所以叫釋迦牟尼佛嗎?不是。因為祂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嗎?不是。祂為什麼叫佛?我們為什麼稱酒店兼職祂為佛?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者、解脫者、成就者,祂是因法而成就,所以見法即見佛,因為你就看到成佛的方法了,所以才會說見法即見佛。而佛是因為見法才成為佛,如果祂沒有解脫、沒有見法、沒有見到真理,祂能叫做佛嗎?祂也沒有覺啊!祂也不叫做佛,所以佛之所以成為佛是因為有法,僧是跟著佛學成佛的方法,所以三寶是以法為中心,這一點大家要記清楚。學習佛法、恭敬佛、拜佛是因為要學法,因為你越恭敬就越容易學習,比如我尊敬這個人,他講的話我比較容易聽、比較容易深入我的腦海裡面、我容易接受。又如我們在寺廟裡面,寺廟舉行開光,那是一個大家共同心力祝願,透過這個儀式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心力要來成就這個地方,因為這個就是佛法的一個發源地。從這個時間點、從這個地點,開始佛法法輪要轉了、要作用了、要放光了,祂放光你就看得到,就照得到你,你學習祂那個佛法,你也在放光,所以每一個人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,把你學習到的佛法輾轉的分布出去,就好像用燈在點燈一樣。那你如果不懂得佛法,就像你這盞燈出去用一個黑的罩子把它罩起來,佛法本身被蓋住了,你是學習到錯誤的佛法。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要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後面一句是什麼?願解如來真實意。祂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?我們到底又學到了些什麼?你要清楚明白,不是人云亦云。你學習到什麼佛法?對你內心產生什麼作用?有道理沒道理?是不是真的這個樣子?你要好好的深思深思啊!不然佛法在內心是沒辦法生起什麼功德的?它頂多只是你的裝飾品,好像一朵花,可是飢餓來時卻不能吃,它頂多只是好看。因為學佛變成潮流、流行,感覺上好像比較高尚一點。其實真正煩惱起來的時候用不到,那就好像在飢荒的時候拿著一條黃金一樣,又不能生吃、也不能賣錢、也不能換什麼,所以一定要轉化,轉化最重要的是佛法要入心,一定要轉化,轉化一定要了解它的真實意。所以聞、思、修,先聞,聞之後要思,沒有思不知道怎麼做的?你從那裡修起你都不知道,叫做盲修瞎練,你以為天天這邊轉那邊轉、這邊拜那邊拜,你都不曉得在拜什麼?只是覺得這樣很殊勝,所以這樣就會產生一種危機,到時候如果沒有你心裡想的那麼殊勝,你就會起一個疑問,佛沒有保佑、佛不靈感,我要去轉求更有力量的神,你心中會有疑問會抱怨,因為你盡了那麼大的心力護持佛法、學習佛法,結果一點作用都沒有,很多人會這樣喔!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法,你根本連吸收都沒吸收,這邊吃進去這邊就拉出來;聽說這個很營養,但是吃了這麼多都沒有效。你真的吸收了那裡會沒有營養?問題在這裡,所以學習佛法很重要的是要知道佛法要告訴我們些什麼?我們學的是不是正確?如果沒有,那麼你一直學就好像你一直吃卻沒有消化,你只有一個感覺就是飽、就是好,就沒了,你的功德就只是飽,那你學了很多、學了很久,你的功德就只是好,好在那裡也不知道,反正就感覺良好這樣而已,情感的依托而已。然後好了之後也沒有什麼作用,好了之後很快也可以隨時變不好,所以重點大家必須要知道。 4-5種子六義 它決定善一定有善報,善如果沒有善報,那是因為善還沒成熟。 5. 待眾緣:種子起為現行,須待條件。因為世間都是由種子而起現行的,所以它有條件,原始佛法裡面就是講因緣,因緣合和、因緣具足,任何事情都要因緣具足它才會現起。舉例來講:我是個人,我之所以會成為人是因為我成為人的因緣成熟,所以我在幾十年前生下來成為人,然後我因緣成熟,所以一直到現在還存在沒有往生,因為因緣成熟就一直存在,等那一天往生的因緣成熟了,他就往生了,在人間的因緣已經沒有了。所以它這裡要待眾緣,要很多條件,一件事的生起不是一個、二個條件,要知道我們起的煩惱也不是單單一個、二個條件。舉個簡單的例子:我今天遇到某個人跟我講一句話讓我很生氣,這個也是個現行喔!這一個現行─我很生氣這件事,我遇到他、他跟我講一句話、我很生氣這件事也要因緣具足,因緣不具足也不行,要很多很多的因緣具足。但是最重要的是它不是一個因為我遇到他,他如果不講那個話我就不生氣,不是,他即使講那個話你也不一定生氣,它還有你內心的因緣,你內心的因緣也蠻複雜的,你聽了之後接受,接受了之後你怎麼樣虛妄分別,那麼想到那裡去、轉到那裡去、連到那裡去,然後慢慢讓你心裡面那些煩惱的種子不斷成熟,當你起煩惱的時候就是讓你過去煩惱的種子不斷成熟,然後你看著它長葉子,長葉子就是你聽到這句話馬上有非常生氣的反應,開始葉子越長越大就越想越生氣,就開始要開花啦!開始就回罵過去啦!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長出來的,不斷不斷的成熟。  善法也是這樣,看到日本這樣,心裡面覺得怎麼這麼可憐,人應該要知足、人應該要謙虛,人應該多修善法,就開始捐錢…等,善法開始長、開始長,那如果你只是想一下就不想了,就停在那邊而已,你就沒有給它灌溉,任何東西都是這樣。一件東西的生起、一個現象的生起,背後都有很多的因緣、很多的條件,所以學佛就是控制那個主要的條件。所以你看那個業感緣起,它控制那裡?那裡是關鍵?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(處)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,很多因緣。但是重點在愛、取、有,在愛上面,那你只要控制那個,煩惱就不會一直增長。它要待眾緣,所以租辦公室我才說要讓我們過去那些善的種子因緣一直成熟、一直成熟,因為你善法不斷的增長,就是讓你過去那些善法種子不斷成熟、不斷成熟;那對惡法就壓制它、壓制它,那它就慢慢的萎縮、萎縮,萎縮到最後就全部都沒有惡法的種子,只有善的種子;沒有有漏的種子只有無漏的種子。但是天台又不這麼說了,天台是那個惡法也存在,只是它沒有因緣可以成熟,但是唯識不是,它認為那個惡的種子就沒有啦! 待眾緣,種子須待條件,蓋種子自身是因緣,它就有發芽、有開花結果的可能,但要去等待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的牽引,始能生起,就是要各種因緣的配合。 6. 引自果:每一個種子只能生起自現行,不會生起不同內容的現行。所以你如果有瞋恨的種子,那麼只會引起瞋恨的;嫉妒的只會引起嫉妒的;不安就引起不安的種子。就是說這個種子煩惱來不是一個來而是一群來,都是一群煩惱來,所以它叫做引自果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,所以我們要修很多功德就是這樣。比如說:我們布施、我們不偷盜,這樣是什麼果報?就是富貴、沒有貧窮,離貧窮的果報。那不殺生又放生,這是什麼果報?就是離短命、多病,然後可以健康長壽。每一個種子不一樣,你不能說我不殺生結果我富貴,不殺生的果報就是健康、長壽,不會短命多病。所以佛叫作萬德莊嚴、叫作圓滿,很多的善法祂都有,而且會圓滿。所以我們才會講四正勤,未生善要令生,看看別人做得到我們做不到,而且這個是好的、應該要做的,那我們就應該讓我們自己學習做看看。引自果,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,唯識宗認為透過引自果,可使現象界的因果內容不亂。它都是解釋這個現象界為什麼會這個樣子的,所以它有很多套理論、名相。唯識要把它轉化為生活經驗比較不是那麼容易的,特別是它的哲學理論,如果你沒有很深入的話不容易轉化的。 4-6種子的來源 因為講到種子就會講為什麼種子會在那塊田裡面?什麼時候放進去的?為什麼有的有、有的沒有?到底在那裡?這個就有一些是唯識不太能夠圓滿說明的地方。其實唯識是後面的部派,一開始是經部為了要解釋業報輪迴的道理,因為有一個種子,它才帶那個業,業就存在種子裡面,然後下輩子又依這個業受報。所以種子的來源基本上分三種: 1. 唯本有說:只有本有,一切有漏無漏種子,皆無始來,法爾本來具有。什麼時候開始有?沒有什麼時候開始有,它就是本來就有。為什麼?沒有為什麼,它就是本來就有。所以它說法爾本來有。 2. 唯新熏說:從現行熏習而生,不是本來有的,現行薰種子、種子就起現行,因為你起現行它就有一個種子,有一個種子它又起現行,就是未來會起現行。 3. 本有始起並有說:就是它把兩個折衷,始起就是新薰,本有跟始起二種子,相待相助,生起現行諸法。當然以護法論師為主。所以這個有漏、無漏的種子是要看本來有沒有具有,所以才有後面那五種種性,有一些是沒有無漏種子的,看一下講義十六頁的五性各別,有一種無性有情,怎麼樣修都不能解脫成佛的,因為他沒有無漏種子。 4-7種子的種類(請參閱講義P.14) l 種子在唯識裡面算是比較重要的觀念,種子有那些種類?新熏跟本有的種子。又分一個是有漏色心的種子,一個是無漏色心的種子。那無漏色心就比較簡單,就再分生空、法空、俱空三種無漏種子。那有漏的就有所謂的名言種子和業種子。名言就是名句,就是言說啦,名句文、名句文,一般佛法講的名句文。名言種子有名言習氣跟我執習氣。表義的名言種子就是諸法的名句文(就是一些言說),那顯境的就是能了境界的新熏所法,這個是顯境的名言種子。除了名言種子以外還有一個業種子,業種子主要是講習氣,習氣就是一種重業,習氣就是一種業,習氣比較重就是一種重業。所以我們往生依照你的重業,如五逆十惡或是很大的善事。如果沒有重業就依你的習氣,再沒有就依你的心念,依你往生時的那一念,所以要讓你常常修習正念,那正念保持習慣了成為一種習氣,就算你往生之前沒有正念,還是依照習氣。所以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就教舍衛國那些人要保持正念,有一個國王問衪,萬一我在馬路上不小心被車(象車、馬車)撞了,那時只有害怕,那會有正念?那時候怎麼辦?那個時候我不是沒有正念、我就妄想顛倒、我就墮入三惡道了?不會,因為你平常就有正念了,就算你要往生臨時發生車禍會害怕、沒有正念,也會照你的習氣去。所以你們千萬不要怕,念佛的人、學佛的人都不要怕,因為你保持這種習慣性,就算你沒有造很重大的善業,或是你有一套很好的修行功夫,但是你那種習慣性就是向上、向善、向解脫的那種習慣性就會引導你。你不用怕,很多人一直念佛都一直怕,怕到時沒人幫他助念,都要先約好,真的不用怕,很多人都要先向師父註明,往生的話師父你一定要來。其實不用,你越這樣你的心越做不了主,因為你沒有自信,沒有自信就沒有力量,沒有力量你就一直在等待而不會清淨,你要靠自己。所以佛法力量的來源五種:信、淨、念、定、慧,信就是要相信自己、相信佛法,佛法這樣說絕對是這樣。你說為什麼要助念?助念就是要幫助那種沒信心的人。他提不起正念來,他會怕,就好像小孩子因為會害怕所以要父母在旁邊,那如果他已經自己會過馬路,沒有父母他照樣會過馬路,一樣,不用擔心。自己要有自信,要學蘇東坡,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,做官都不如意,但是一家都很虔誠的學佛。他的母親拜十六羅漢,早上供水辦公室出租下午收回來是牛乳,他的妾要死時是念“一切有為法、如夢幻泡影、如露亦如電、應作如是觀”而往生的。  啊!你也要供十六羅漢?不用那麼麻煩,你去7-11買就可以了,它只是一種感應而已,我們不要重在感應的部份。蘇東坡要往生的時候,心非常的自在,他說了一句話:「我一生沒有做什麼很對不起的事,所以我不曉得我會去那裡?但是我決定不會墮三惡道。」你看他就有那種自信,那我們學佛的人也要有那種自信,真的不要怕,你越怕就越恐懼,越恐懼就容易被趁虛而入。所以學佛第一個要有自信,然後要相信佛法,相信自己也相信佛法,相信自己要了解自己,相信佛法要了解佛法,相信自己就是要多行善事,那你就知道我有布施、我有持戒、我有皈依,所以叫你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,你就會有力量。那你學佛又做了那麼多事你都害怕,那一些沒有學的怎麼辦?是不是?不用擔心,真的,怎麼樣算你都不用那麼擔心。那你應該去幫人家助念,因為很多人會怕,但是你自己本身要不害怕,你不要依靠別人,但是有些人是需要我們幫忙。  但是我們學佛,我們就要自己做得了主,不要害怕,不要害怕到時候人家都不來怎麼辦?那你一定要祈禱死在一好的時辰,大家都有空的時候,你看日本那個災難,我跟你講,那時候誰幫誰助念啊?沒有啊! 但是學佛縱然是觀念要建立,一切是心在主導。那你也不要說師父這樣說,以後我不要去幫人家助念了,不是這樣啊!人家有需要我們去,那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成長,要增長自己的信心,已經知道的,我們就要這樣做,所以一般是業力在作主。 l 關於蘇東坡講說他母親供水變成牛乳,我要講一個觀念,佛法裡面當然一定是有感應,但是你不可以注重在感應。感應一定有而且不只佛法有,所有的宗教都有,你看西方宗教看到天使、看到耶穌,還不多的是。回教見到阿拉也很多。就像有人拜孫悟空他也看到孫悟空,但是實際上沒有孫悟空,孫悟空是吳承恩造出來的,但是他拜他也可以見證到孫悟空,為什麼?一樣啊!感應的東西啊!感應就是心感而應,因緣成熟了,那個心現出來。那佛法裡面不是沒感應,它一定有感應,那很多人把感應放在明顯而巨大的差異,就叫作感應,就好像說什麼叫作異事呢?就是我本來很窮,可是我拜佛之後,不小心走在路上踢到一塊金子,就變富有了。我本來很窮,可是我拜佛之後,買了一張樂透就中獎了,這個就叫作感應,巨大而明顯的差異。我本來生病快死了,我念佛念一念,病就好了,癌症細包消失了,這就叫感應。很多人把感應放在這種巨大而明顯的差異,其實感應是這樣子嗎?不是!感應是點點滴滴,內心不斷的進化、向上,一般學佛的感應不是這麼巨大的,是點點滴滴,從一個樓梯爬上一個樓梯,從一個樓梯爬上一個樓梯,等到十年八年,你到十樓了,往下一看,你就看到差異很大。草裡的冬瓜看不到,它天天在長,是這樣子的喔!我常常舉一個例子,今天你念佛、拜佛,遇到飛機失事,大家都死就你沒死,就說這是感應。但是如果大家都沒事,你就不覺得有感應了,對不對?真的是這樣子喔!你有一天躺在醫院裡面,做化療或怎麼樣,喉嚨痛,水喝不進去,念佛念佛水喝進去了,就覺得感應了!每天都喝水,覺得喝得蠻快、都喝得進去,卻不覺得有感應。我們人是這樣子的喔!一定要感受到那巨大而明顯的差異。可是你坐飛機失事沒有死,雖然你嚇到、受傷還要在醫院躺一個月二個月,但是你還覺得很感應。現在讓你也不用嚇到也不用躺醫院,你反而覺得沒感應,人是這個樣子的。  其實感應一定有,就好像喝水一定會解渴、吃飯一定會飽,但是我們希望是那一種巨大而明顯的差異,而不是我們功德不斷的增上的那一種感應,其實那一種是錯的,我們要求感應的東西是錯的。好像說我希望我拜的舍利子一下子一顆變到一百顆,哇!有感應了!那個水放進去,像蘇東坡的母親這樣,就變成一種牛乳,最好變成優酪乳。不是這樣的,感應不是這樣的,真正的感應就是你學習到佛法,你的心改變了、觀念改變了、行為改變了、脾氣改變了,這個是真正的感應。所以不要追求感應,追求感應會怎麼樣?降低人的理智成分,因為情感不斷發展、不斷發展,你那種觀念就變到錯誤的地方,完全追求現象,在現象上追逐啊!見光啦!見蓮花啦!見佛啦!都在那一邊追逐,追逐到最後你就以感應為主,完全喪失理智。可是佛法他其實是理智與情感的平等,理智來引導情感,其實是這樣。  但是你的情感特別的發達,特別重在宗教感應那部份,印順導師說這是一個美麗而危險的境界。危險啊!你要知道,所以不要追求感應,感應一定有,但不是你想的那一種巨大而明顯的差異,而是你不斷的向上向善向光明。好像草裡的冬瓜一樣,你看不見它變大,但是它天天在長。你的心性改變了、行為改變了、觀念改變了,觀念改變了就是見煩惱變薄了;行為改變就是愛煩惱變薄了,你就是薄貪瞋癡啊!你到最後證阿羅漢,見法了!你才看得到你的改變顯而易見,其實是這樣。所以學佛一定要清楚,你不要走錯路、用錯心,這個很重要。不然你就會常常在現象上追逐,聽說哪裡可以見光你就往哪裡去,哪裡有見花、見佛你就往哪裡去,其實不在那裡。光就是智慧,從你對事情的反應就知道你有沒有見光了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酒店經紀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10dame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