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羊城晚報訊 記者何裕華報道:除了新劇頻出,多部新編粵劇書刊也正籌備上市。昨日,記者從廣州粵藝發展中心獲悉,今年3月才正式發行的《青少年藝術素養叢書——圖說粵劇》已著手編著續集,計劃於今年底面世。與此同時,《戲人戲語》等有關粵劇戲班與粵語方言故事的系列叢書也在編著中,預計明年將與讀者見面。
  續集將挖出更多趣味故事
  據悉,自2002年,廣州粵藝發展中心就致力挖掘、整理、推廣和宣傳粵劇傳統文化,同時,不斷在粵劇傳統與時代接軌的課題上推敲、思考。2014年3月,由廣州市文廣新局出資支持,首發了第一部《圖說粵劇》。
  “今年市兩會後,廣州市政府特別成立了振興粵劇工作小組,正籌劃各項推動工作,尤其在推陳出新方面。而我們則負責把歷史重新挖掘和包裝,讓更多年輕人通過趣味閱讀的方式,瞭解粵劇這一傳統文化。”廣州粵藝發展中心主任葉建衛說,歷史並不是塵封的死灰,挖掘歷史的意義就在於摸探一種不熄的餘溫,並把這種溫度帶給當代讀者與觀眾。
  粵劇資深編導、《圖說粵劇》的主編之一蔡孝本告訴記者,《圖說粵劇》的第一部主要概述了粵劇歷史來由,傳統例戲和傳統特技,屬於綜述性介紹,而續集將為讀者帶出更多戲班故事。
  同時,2014年下半年,廣州粵藝發展中心也將繼續開展《圖說粵劇》的推廣宣傳工作,把圖書帶到少年宮、學校等固定的青少年群體中,更廣泛地向新生代展示粵劇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  戲班用語已融入粵人生活
  記者還獲悉,蔡孝本正同步編寫一部關於粵劇戲班用語與廣州方言、歇後語相通相融的書刊,暫名為《戲人戲語》系列叢書。
  “在明清之際,城市手工業、製造業在南粵興起,迅速形成一個新的市民階層。在社會動蕩轉變的過程中,為了生存和權益保障,他們與一些地下組織保持著密切的聯繫。為了不想讓外界洞悉其組織內或行內的私密,他們在生活實踐中,創造出一套只有他們自己知曉而外人完全不懂的語言,有研究語言的學者稱之為‘秘密語’,民間也有把它稱作‘行話’,而粵劇戲班則叫‘背語’。”蔡孝本說,社會變革讓很多私密語都被時代淘汰,唯獨粵劇戲班長期保持下鄉演戲的傳統,其生產方式、生活習慣還沒有發生顛覆性改變,因而大多數“背語”能保留至今。
  不過,由於粵劇“背語”都是藝人們口口相傳,又鑒於有文化研究學者認為,此乃“鄙俗之言”,“難登大雅之堂,更不宜見之於文字”,因此,連《粵劇大辭典》也沒有對“背語”進行詳細記載。
  “其實,粵劇‘背語’中隱藏著很多民間智慧,流傳至今,更已經與粵地粵人生活密不可分,例如‘豆沙喉’、‘鹹魚翻生’,‘呃鬼食豆腐’等等。這本書的目的,是希望把我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公諸同好,讓更多人瞭解廣州本土文化。”蔡孝本說。
  何裕華  (原標題:粵劇讀物風來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10dame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